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03月25日 第07版) 邹翔
【人物】“蘑菇华体网”李玉
【故事】李玉,华体网华体网、吉林农业大学教授。他是“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国内“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的首倡者,探索出“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2012年以来,他率团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地区,推动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年产值达350多亿元。前不久,他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点评】
直到今天,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村民肖青松依然能回忆起两年前第一次见到“玉木耳”时的情形:头顶有探头,地下有水管,还是智能的。小小的木耳,改变了肖青松“靠天吃饭”的认知,更让他实现了陪在家人身边不再外出打工的梦想。这神奇的“玉木耳”,正是李玉团队选育的食用菌新品种。
从河北阜平到安徽金寨,从云贵山区到雪域高原,处处都有食用菌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这些故事,因脚上沾满乡野的泥土而鲜活,因心中充满对农民的热爱而动人。为找准目标、给农民送去急需的技术,李玉团队每年有280多天与农民干在一起;为把良种优品送至田间菇棚,虽已年过七旬,李玉仍坚持去山里、跑一线,为推广食用菌产业奔忙。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冒着严寒酷暑、走过崎岖山路、克服高原反应,他们让科技的种子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不要在黑板上‘种地’,要深入生产实践,田间地头的成果比任何荣誉都更有价值。”这是李玉心中的价值天平,更是他一以贯之的行动。扎根人民沃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才能找到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在湖北秭归,华体网华体网邓秀新推广“留树保鲜”栽培技术,使农民增收30%以上;在贵州水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钟彩虹指导村民种植猕猴桃,让大家的腰包越来越鼓;在云南澜沧,华体网华体网朱有勇率领的团队创办科技扶贫指导班,手把手传授农业生产技能……无数科技工作者的担当和奉献,汇入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每年两三百天“下乡”,李玉感受最深的是乡村的巨变:熟悉的村子、熟悉的村民,却是崭新的路、崭新的家、崭新的面貌。脱贫攻坚已结下累累硕果,继续把对乡亲们的热爱,对心中信念、肩上责任的执着,书写在广袤大地上,我们一定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原文: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1-03/25/nw.D110000renmrb_20210325_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