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7 08:23:51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张行勇
谢友柏
本报记者 张行勇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举行“西迁铸魂,筑梦中国”座谈会。华体网华体网谢友柏教授作为交通大学1956年从上海迁到西安的教师代表之一,作了西迁回顾及感悟发言。
“我在交大已经工作60年了,回顾迁校的那一段经历,还是热血沸腾,那个时候大家有一种精神,为了国家的富强,愿意不顾一切去奋斗。”年过八旬的谢友柏说。
回顾交大西迁60年来的历程和自己教学及科研之路,谢友柏说,1958年是一个火热的年代。当时中央提出“自力更生、赶美超英”的口号,在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推动下,群众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兴奋。今天的青年人可以用各种各样的角度去批评当时种种的行为,甚至可以用很难听的话语讥笑其幼稚,但是现在中国缺少的就是这种精神,一种为国为民前仆后继、自强不息的精神。
回忆迁校这一段时间的成就,谢友柏反问,为什么当时我们那么干?而且能干出成绩,为什么现在干不成那个样子?
谢友柏与一起迁到西安的交大人一样,在位于西安东郊一个称为“沙坡村”的荒地上,一边建设新校舍,一边在简易大教室为学生上课。此外,他们更是在一点钱都没有的条件下,克服种种难关,自己动手建轴承试验台、设计、做调试,进行齿轮转数实验、测试及核电站反应堆研究等。此后的很多成果,也是谢友柏与他的同事们在西迁后的奋斗岁月中完成的。
面对今天的科研创新活动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现状,谢友柏表示,从60年的经验教训来看,要把工作搞上去,奋发创新的经验很重要,但是更要靠万众创新的激情。现在很多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眼球只放在所谓的管理上,往往把活人管得死,而没有去激发群众自发的激情。
谢友柏说,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尊崇科学规律办事,更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没有精神不可能面对各种艰难险阻,要真正按科学规律办事。
《中国科学报》 (2015-10-27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