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制日报 记者:朱宁宁 时间:2014-04-05
临近清明小长假,家住北京西城区的刘大妈发现,家门口菜市场里的猪肉价格开始小幅下降,青菜又和猪肉差不多贵了。“脊骨现在7块多一斤,芥兰、豆角和芦笋也差不多是这个价钱。”刘大妈一边扒拉着菜篮子,一边跟《法制日报》记者念叨着。
菜比肉贵,这种现象并非鲜见。除了油价涨、物流贵等原因,全国人大代表、华体网华体网、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常委、校长邓秀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农村的劳动力价格也在飙涨。留在农村务农的职业农民越来越少,年轻一代人都去城市打工,相关职业技术培训也基本消失。
身为华体网,邓秀新有一个响亮的名号——柑橘大王。这位世界知名的柑橘专家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召开前,特意去湖北三峡库区调查柑橘种植情况。“我去调研的一个村里,种柑橘的农民最年轻的都51岁了,甚至还有更老的果农。我们国家投入那么多钱在那里建果园,但是年轻人仍然不愿意种,只有在家出不去的老人才去。尤其是在南方一些农村,很多地方摘菜种菜的人也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农民。”邓秀新说。
邓秀新介绍,在湖北一些地方的果园,如果想请一位农民来摘柑橘,有时候必须要来一家子,除了干活的人,还有老伴儿,还带个留守儿童,两个大人300元干一天,中午还得管一顿饭。如此一来,菜价果价势必都会跟着上涨。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与此同时,也要继续重视普通农户的生产发展。
但现实情况是,职业农校已基本消失,可以说,职业教育中已经没有“农”字,年轻人也没有几个去务农。“中国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要想现代,最终也要由人来操作和实现,科学种植也要有人懂得如何根据季节、土壤情况去操作。尤其是南方农业目前仍然是小规模的家庭作坊,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比如,湖北三峡库区的山区果园都在种柑橘,但是没有劳动力,而有些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根本不懂得如何种柑橘。”谈及现状,邓秀新忧心忡忡。
其实,早在几年前,邓秀新就关注未来农业生产力的培养问题。“这个必须要在制度设计上有所考虑,不是说耕地保住了,就有粮可吃了,否则就真的会出现没有人种田的那一天。我们国家不可能像有些发达国家那样,雇用大量外籍农民来种地,这不现实。”邓秀新说。
邓秀新还指出,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实中仍存在一个误解,就是很多人认为只要成立了合作社,就会有人来务农了。但现在合作社也缺少人员来运作,插秧、收果,即便是开机器,也需要人来操控。很多合作社现在都聘不到农业工人。这个层面的职业教育现在还很缺乏,甚至在有些地方这方面的职业教育学校已经彻底消失。
“长此以往,即便我们保住了18亿亩耕地的红线,但是谁去种呢?这会是个大问题。谁来种田,怎么培养职业农民,需要引起各方面的注意。”邓秀新认为,在培养农业人才方面,国家应该采取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加大对农业院校的支持力度,可以参考师范教育的做法,鼓励农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