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24日~25日,由华体网、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新形势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工程界、教育界和企业界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改革方向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报已对此作了及时报道。此次作为补充,我们又采撷了一些论坛上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中国企业家眼中的工程教育
上汽总裁沈建华
上海电气董事长徐建国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副总裁包起帆
宝钢集团前董事长谢企华
小王是刚刚从某名牌高校毕业的一名工科学生。这两天,一向自信的他陷入了烦恼之中:虽然专业成绩一直很优异,但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他仍感到举步维艰。他直觉地认为,这是自己所接受的工程教育发生了问题。
此时的小王很想知道,在供需另一方的企业家眼中,中国的工程教育又是怎样的呢?
“总体水平还不高”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6年,我国开设有工科专业的学校总数已达到1653所,占普通高校数的88.5%;工科专业在校生为600.5万人,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4.6%。不过,对于如此庞大规模的工科教育,谢企华的评价却是:“我国的工程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
谢企华是在日前由华体网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新形势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这一看法的。她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冶金行业分会会长、宝钢集团前董事长,同时也是一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依据自己多年的经验,谢企华指出,中国工科毕业生不足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首先是知识面狭窄。工科毕业生不懂经营、管理,缺少人文修养;学机的不懂电,学电的不懂机,学热加工的不懂冷加工等。其次是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强,甚至对工程兴趣程度不高,工程实践经验明显缺乏。另外,工程教育目标不清晰,脱离工程本身,不关注工程特点,而且存在盲目追求高层次的趋向。同时,与企业的沟通互动也不够。由于工程教育与企业联系不紧密,对市场的需求也就缺乏前瞻性考虑。”谢企华说。
对此,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总裁沈建华和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包起帆也持相同看法。
沈建华认为,就工程教育而言,中国高校部分专业设置范围较广,重点不突出。高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结合不紧密。就目前毕业生情况来看,“80后”青年已经表现出自己的共性和个性,对这一群体尤其要加以关注。他们中的一些人存在专业知识不扎实、工作中表现浮躁等问题。
包起帆也认为,目前我国经过工程教育培养的学生和企业所需的人才之间是有差距的。究其原因,是因为两者之间的目标有差距。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拿文凭求录用,学校也围着学生转,以为有单位录用就完事了。然而,企业真正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学校能够培养的毕业生与之需求相距甚远。这是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才供需矛盾之一。
“只种能结果的树”
“一个受过工程教育培养的学生能不能最终成为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素质,更离不开工程教育的机制、体制,离不开工程教育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方法,特别是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方法。”包起帆说。
“目前工程教育的目的应该更加关注学以致用,更加关注求真务实。只种能结果的树,育人如此,创新也是如此。我想这是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这位被誉为“抓斗大王”的创新能手在谈及自己的经验时表示,“我搞创新,首先会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这个课题必须是生产实践所急需的,这个项目将来是会有看得见摸得到的效果的。只有这一类的课题,我才感兴趣,才会花大力气”。
目前,许多大学生、研究生到企业来,不能马上发挥作用,都面临着重新学习的问题。对此,包起帆认为,教会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应该成为当前工程教育的根本方法。
“我是通过‘三个途径’和寻找‘两个交叉点’来实现不断学习的。”包起帆说。“三个途径”是,首先要不断更新知识,夯实理论功底,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其次,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第三要不断培养自己敏锐的专业洞察力,要不断挑战权威和传统的观念。
“两个交叉点”则是:世界上最新的科技发展前沿和自己本职工作前进方向的交叉点,以及世界上已经成熟的科技成果和自己本职工作碰到的难点时的交叉点。
“例如,电子标签是整个信息化发展的前沿,集装箱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前沿。我找到了两者的交叉点,我们就开发了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又比如,我们看到了在国际上日趋成熟的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技术与集装箱码头急需提高效率的难题的交叉点,就开发了‘现代集装箱码头智能化管理技术’课题。”包起帆举例说。
几乎每个毕业生进入企业时都怀着满腔热忱,立志要在企业中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但是,相当多的人到了企业后发现,自己学非所用,处事能力也不够,在无情的现实面前灰心丧气。正因如此,包起帆认为,在工程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关注过程和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他的做法是,一旦下了种,就一定要让它生根发芽,一定要将小苗培育成大树,不结硕果决不罢休。
“与我们的学生时代相比,现在学生的团队精神有所减弱,学生中的个人价值凸现越来越强。因此,在工程教育中应把团队精神的教育贯穿其中。同时,还应该关注奉献精神的培养。”包起帆说。
“提倡‘先期介入式’”
在企业产品服务中,“先期介入”是指下游用户在研究使用公司产品初期,公司就先期与用户保持有效沟通的一种服务模式。一反这种常规用法,谢企华将之应用到了工程教育领域。
“先期介入式”工程教育是主张将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看作类似企业产品开发的过程。毕业生是高校生产的“产品”,而企业则是学校的“用户”。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其本质是基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谢企华认为,“学校通过‘先期介入式’工程教育,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配置、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方面都可与企业进行沟通互动。”
“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两个环节。”谢企华表示,一是要探索培养“高工级教授”。我国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和工程背景,对工程所涉及的知识往往了解不多。高校应该培养具有丰厚工程背景和学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
在德国,一个称职的工科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工程经验。学校对工科教师的工程师资历在年限上有十分严格的规定,担任工程专业的教授至少要有5年的工程实践经历。谢企华认为,我国高校也应该积极将教师送到企业界进行包括业务知识、管理知识、工程知识、服务意识等多方面培训,培养他们成为熟悉工程技术特征及规律的人才。
“此外,还要加强企业参与度。”谢企华说。在德国,到企业实习是工程教育非常重要的部分,通常可分为预实习、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预实习和基础实习主要传授工程技术的基本技能,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而在专业实习阶段,学生就要在企业中接受准工程师的专业培训。
谢企华并不讳言,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愿意提供学生见习的企业并不是很多,即使有学生实习也只是蜻蜓点水,实习效果并不佳。她建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签订协议,提供长期固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制订长期的、深入的实习计划,提高学生实习效果。
对此,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建国也表示认同。据他透露,上海电气目前正在加强与上海和全国各地的重点院校的信息联系,以期重点院校在科研项目、专业设置、学生能力培养上更贴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使之进一步成为上海电气解决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矛盾的主渠道。